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比重提升
[2023-12-21]
前不久,在第5届中国氢能发展峰会暨2023中国氢能百人会年度论坛上,氢能发展、氢能技术、液氢研究等一系列行业热点成为与会嘉宾重点探讨的话题。“国家将出台氢能产业补贴政策,相信未来5年氢储能应该会有很大发展。”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洑春干说。
我国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年至20万吨/年,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洑春干表示,虽然目前氢能源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但各国政府和企业正在大力推进氢能源技术发展。作为清洁和可持续能源,氢的应用潜力无限。中国已经建成了多艘燃料电池船,并在长江、珠江等河流进行试航,未来,燃料电池轮船有望在内河和近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公布氢能战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1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河南5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已经获批复,涵盖产业规划、应用示范、科技支撑的“1+N”政策体系初步搭建。此外,自2017年至今,我国25个省(区、市)共发布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专项政策337项。目前,我国氢能产业生机盎然生机,正在迈入新发展阶段。
“我国液氢生产、储运、加注及使用,可以借鉴我国液化天然气发展模式。而氢气液化若想在全球氢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加快探索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并通过扩大设施规模降低成本。”洑春干建议。
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支撑,其中标准至为重要。近日,国家标准委联合多部门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明确了近3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推动氢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安全保障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将有效提升标准供给水平,助力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要建立覆盖制储输用等各环节的氢能标准体系。
截至今年3月,我国已发布氢能领域的国家标准222项、行业标准94项、地方标准21项、团体标准210余项。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徐鹏博士表示,推动氢液化产业发展,既需要企业和科研院所坚持不懈地探索攻坚,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标准进行支持推动,让液氢“有据落地”。
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