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产业市场研究中心

关于委员会

GMT产业:钛白行业之三全球2015 钛工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6-09-16]

  一 全球钛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5 年,受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一般工业、能源和石化等领域对钛的需求减少,导致全球海绵钛和钛材的需求量有所下降。

在目前美、日、俄、中“四驾马车”运行的全球钛市场格局中,美、俄两国基本以航空工业用钛为主,其用量占到产量的70% 以上; 而日、中两国基本以一般工业和化工用钛为主,其用量占到产量的50%以上。

2015 年,美、日、俄三国钛工业受一般工业用钛需求下降的影响,产量有所下降,但表现有所不同。俄罗斯由于军工领域需求增长,海绵钛产量略有下降,为4. 4 × 104 t,钛材产量与2014 年基本持平,为2. 9 × 104 t。美国、日本的海绵钛和钛材的产量预计均比上年有所回落。

二 中国钛资源运行情况分析

2.1 产能和产量

2.1.1 钛精矿

根据攀枝花钒钛产业协会的统计,2015 年中国钛精矿产量为4. 2 × 106 t,与2014 年相比增长了10. 5%。其中,攀西地区钛精矿产量为228. 7 × 104 t,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选钛厂、四川龙蟒矿冶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安宁铁钛股份有限公司3 家骨干企业的产量达到171. 9 × 104 t

2.1.2海绵钛

钛锆铪分会统计了中国11 家海绵钛生产企业2015 年海绵钛的产量,结果见表1。由表1 可知,2015 年中国11 家企业共生产62 035 t 海绵钛,与2014 年产量( 67 825 t) 相比,下降了8. 5%2015 年中国海绵钛的实际产能仅为8. 8 × 104 t,与2014 年的15 × 104t相比降低了41. 3%。由于海绵钛需求不足,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唐山天赫、抚顺钛业以及攀枝花欣宇化工等企业陆续停产,是否开工尚未定。

2.1.3 钛锭1.jpg

根据钛锆铪分会统计的中国24 家生产企业2015年钛锭的产量及产能( 见表2) ,中国共生产钛锭59 736 t,与2014 年相比增长了4. 7%,产能达到13. 5 × 104 t,与2014 年的12. 4 × 104 t 相比增长了8. 9%。这主要是由于天工国际等国内大中型企业钛锭产能扩张所致。


  2.1.4钛加工材

钛锆铪分会统计的我国30 家生产企业2015 年钛加工材的产量见表3

2.jpg


从统计结果来看,30 家企业2015 年共生产钛加工材48 646 t,与2014 年相比下降了2. 1%

2、表3 数据显示,钛锭产量增长,但钛材产量却降低。这主要是由于钛熔炼企业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将低价、不易存储的海绵钛熔炼成钛锭,存储备用。


2. 2 产业结构及产业分布

近两年来中国各类钛加工材的产量及占钛加工材总量的比例如表4 所示。

3.jpg

在钛产品结构方面,2015 年钛及钛合金板材的产量虽然与2014 年相比减少了近两成,但仍占行业的半壁江山; 棒材产量约占全年钛材产量的五分之一,与2014 年相比略有增加; 管材产量虽然仍占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但与2014 年相比大幅减少了35. 4%; 锻件的产量不到全年钛材产量的十分之一,但与2014 年相比产量增长了近2 倍。

在产业分布方面,海绵钛生产主要分布在辽宁地区,4 家企业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0% 左右;钛及钛合金锭生产主要集中在陕西,6 家主要生产企业的产量占全国的46. 5%; 钛及钛合金板、棒材生产也主要集中在陕西,2 家主要生产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 以上; 钛及钛合金管的生产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6 家主要生产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7%

2.2.1销售量

2015 年中国海绵钛总销量为62 035 t,净出口量为3 468 t,国内销量为58 567 t,较上年减少5. 9%。钛加工材的总销量为43 717 t,净出口量为6 301 t,国内销量为37 416 t,较上年减少12. 4%

2.2.2 各领域的需求

3 2015 年中国各个领域钛加工材使用量所占比例。

4.jpg

由图3 可知,我国钛加工材在化工领域的用量依旧最大,占到了44. 6%,其次为航空航天,占15. 7%,接下来是电力,占12. 7%

2. 3 进出口贸易

行情况分析5.jpg

   三 中国钛行业运行分析

3.1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2015 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一年,也是钛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年。由于投资放缓、产能扩张、需求下降以及钛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导致钛制品的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从事钛冶炼和加工的中小企业大都处在亏损状态,钛行业亏损面逐渐加大。2015 年也是中国钛行业的寒冬之年。

2015 年,中国海绵钛的产量与上年相比下降了8. 5%,而产能比前两年大幅降低了50%左右,仅为8. 8 × 104 t,产能利用率为70. 5%。这主要是由于海绵钛的“去产能”过程已提前四年开始,而钛锭的“去产能”过程稍晚二年,是通过炉型的转换完成的。2015 年中国钛锭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4. 3%,主流炉型将逐渐被5 t 以上的大型真空自耗炉、电子束炉冷床炉等炉型所替代。在钛材方面,纯钛板已由过去的“片式”轧板逐步被冷热轧带卷所替代,管材也由过去的无缝管逐渐转向焊管。

3.2 经营形势分析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15 年在宝鸡注册的506家涉钛企业中,因市场不景气,有180 多家企业濒临停产或倒闭,占到注册钛企业的三分之一以上,钛行业企业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国的钛行业进入“寒冬”期。

在整个钛产业链中,重视市场和技术开发、产品差异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重视资本运作、行业认证的,效益往往比较好。总体来看,下游企业好于上游企业,加工材企业好于冶炼企业,轻资产企业好于重资产企业。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15 年海绵钛的进出口量和净出口量均大幅下降,这也反映出市场需求疲软的现状。2015 年钛加工材进口量增加了11. 4%,主要是高品质钛带、钛合金棒及钛焊管的进口量均有一定的增长,而出口量与上年基本持平。这说明国产的这些钛材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品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全球钛市场遇冷而国内高端应用领域对焊管用纯钛带、宇航及医疗用钛合金棒和滨海电站用钛焊管的需求增长形势下,国内钛行业的同仁们还需在产品的新、精方面下功夫。

2015 年,中国钛行业也不乏亮点。如宝钛集团与庞巴迪、美国SSA、中国航空器材集团等首次签署长期供货协议; 南京宝色出口美国63 台套大型反应器等设备,订单总额近2. 5 亿元; 江苏宏宝集团自主研发了特殊牌号的钛合金及其管材,并首次替代镍基合金在中石化元坝长兴气田作为完井油管使用,用量达到70 多吨,为中石油后续海上完井降本增效提供了新材料; 张家港华裕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研制出替代空调及制冷设备用的无缝铜合金管的钛管,并已开始大批量生产; 陕西兴盛金属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并已开始批量化生产各种型号iPhone手机用的TC4 钛合金异型丝,2015 年销售近百吨,等等。在钛市场低迷的环境下,国内钛材深加工企业创新进取,开拓市场,仍创造出不少钛行业的“靓丽风景”。

2015 年国内多家企业因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停产或半停产困局。预计2016 年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必将有一批企业在惨烈的竞争中淘汰出局。钛企业要想生存,关键是要苦练内功,破旧立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机遇。

3.3 市场供需及消费情况分析

在应用领域,2015 年中国钛加工材在传统的化工、冶金、电力、制盐等领域的用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在航空航天、船舶、医药等高端领域,却出现了大幅增长的势头,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需求增长幅度达到41. 2%2015 年上述三大领域的需求量占国内总需求量的20%,预计今后3 5年内,上述三大领域的总需求量将超过化工领域对钛的需求。除化工外,近年来钛应用最稳定的领域是电力行业,年需求量均在6000 t 左右,约占总需求量的15%左右。

四 钛行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突出问题

4.1.1同质化、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

2015 年,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国内钛市场需求随之放缓,海绵钛和钛材的实际销售量分别为58 567 t37 416 t,开工率不足,而且多数企业均处在中低端产品的定位上,产品趋同,竞争激烈,亏损面加大。

另一方面,在航空航天、船舶和医疗等领域高端产品的研发及生产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发展需求,所需钛合金材料还需要进口。因此,中国的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4.1.2推广应用和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国内的钛企业多数还是围绕多年来的传统钛应用领域进行产品生产和销售,行业内下游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创新能力和业务能力等问题,难以开拓新的市场和应用。这就需要在协会的领导下,将行业内的企业组织起来,抱团取暖,共同开拓新的钛应用市场。

4.1.3 产品的稳定性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中国钛行业的技术装备已居世界前列,也生产了大量的优质钛合金材料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用于航空航天、医疗等高端领域的钛合金材料的组织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还较差,还不能完全满足上述高端领域对材料的需求。

4.2 对策及建议

4.2.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品升级

目前,中国钛行业在海绵钛冶炼技术、冷床炉熔炼技术、钛合金超塑成形技术和3D 打印技术等高端技术领域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迫切需要全行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海绵钛的批次稳定性和零级品率,开发先进钛合金及其加工技术,力求攻克钛及钛合金加工材性能均匀性、稳定性、批量一致性的技术难题,促进钛加工材产品性能全面升级,从而实现由规模扩张的粗犷式增长向提升品质和技术含量的内涵增长模式转变,进而满足中国在航空航天、医疗和船舶等领域对高性能钛材的需求。

4.2.2 以国家战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大飞机、载人航天、海洋工程、探月、核电和石化等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加紧上马,这也将极大地带动钛及钛合金产品的需求,势必给中国的钛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企业应抓住机遇,通过管理提升、产品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等驱动合力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4.2.3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拓宽钛的应用

以企业为核心,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业内骨干企业,对大家重点关注的医疗、建筑、海洋工程、生活用品等领域进行市场应用开发。与相关设计院及用户沟通和合作,通过调研找出相关钛产品应用推广的瓶颈问题,与行业内外相关协会和政府组织共同攻克难关。

以市场为导向,搭建钛行业物联网供给平台,将行业内优质产品和现货资源集合到物联网平台上进行撮合交易,通过金融资本的介入,以信用评估和交易规则等约束手段,促进行业内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和产品交易,促进企业发展,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分享到:

友情链接

TEL:
010-84945443
统计代码申请地址:http://www.cn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