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环保研究中心

关于委员会

努力冲破制度瓶颈 GDP核算有望再披“绿装”

[2015-05-07]

 中国环境保护部近日表示,已经启动绿色GDP的研究,这是时隔11年中国再次重启这一研究。据介绍,今后,中国可能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从2016年开始选择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回望来时路,绿色GDP研究也曾一路高歌猛进:2005年,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10个省、直辖市启动了以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2006年9月,由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份研究报告最终成为“孤本”,至今没有“续集”。
  
  而从GDP到绿色GDP,从绿色GDP1.0到2.0,统计的只是生产信息,揭示的只是现实状况,它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却替代不了管理决策。众多专家指出,发展观念的变化,说到底需要治理观念与结构的变化。
  
  环保再添治污利器
  
  环保部在多个场合表示要有“牙齿”,而环保部新任部长陈吉宁上任后即表示“要让新《环保法》长出钢牙利齿”。显然,新《环保法》成为环保部的长牙“利器”。为了保持新《环保法》的落实,环保部紧接着拿出一样“杀手锏”。2015年3月,环保部宣布重启绿色GDP核算研究,将其称之为绿色GDP2.0研究项目。这并不是有关绿色GDP的第一次研究,其研究及成果在政府部门中一直讳莫如深,谈绿色变。
  
  GDP应该绿起来。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发出了“我们不能要带毒的GDP,要清洁、高质量的GDP”的声音。这代表了一种主流发展姿态,也释放出了科学、理性的信号——新常态下,必须重新看待GDP,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存共荣的平衡点。要做到这一点,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此前的尝试,建立在以人为本、和协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的绿色GDP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后,得出的真实国民财富总量。在十二五规划以环保、民生的经济发展理念下,绿色GDP无疑是今后的绩效考核趋势。一旦开展绿色GDP核算,必将带来政绩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放在一起综合考评。
  
  环境污染年损失过万亿
  
  其实,说“重启”也未必妥当。对于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绿色GDP研究自2004年以来就没停止过。
  
  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看来,绿色GDP,就是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予以扣除。这一给GDP做减法的“账本”早就攥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的手中,涉及31个省市区,而且账已经记了10年。
  
  “2004年全国狭义的环境污染损失已经达到5118亿元,占全国GDP的3.5%;2008年的环境退化成本为8947.6亿元;到2009年,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合计13916.2亿元,较上年增加9.2%,约占当年GDP的3.8%;2010年,全国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成本合计15513.8亿元,约占当年GDP的3.5%。”王金南介绍道。
  
  “尽管2004年至2010年环境污染损失占GDP的比例约3%,但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绝对量依然在逐年上升,表明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控制。”王金南说。
  
  让31个省市区“揪心”的核算结果中,海南省环境污染损失最少,占GDP的比例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而河北省就比较差,占GDP的7%左右。如果按绿色GDP核算方法扣除,河北省的GDP几乎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正因为如此,绿色GDP核算结果及31个省市区排名一直遭到地方政府部门的抵触。“这么一核算,我这些年不是白干了吗?”一位地方官员说。
  
  多重关卡制衡
  
  事实上,绿色GDP2.0的启动,无疑吊足了公众的胃口,但专题会上的宣示又“闪”了公众的腰。环保部称,由于这是一项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国际上尚无成功经验可借鉴,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因此,研究结果以何种形式、在何时公布,将视研究进程而定。
  
  公众期待的不仅是研究成果,更期待绿色GDP能成为地方政府考核的约束性指标。绿色GDP2.0是否会像绿色GDP1.0一样,成为半拉子工程?
  
  北京大学教授雷明说,尽管分散的研究工作并未停止,但是2007年以来,“大兵团作战”形式事实上已经停摆。停摆的原因何在?包括雷明在内的多位专家均表示,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政绩观、技术关以及制度瓶颈的考验。
  
  一方面,绿色GDP主要是做减法,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予以扣除。一旦实施绿色GDP,会让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缩水,巨大的反差可能让很多地方政府“面上无光”。
  
  另一方面,客观核算的技术难度也不容回避。雷明指出,从各国开展绿色核算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拥有真实全面的环境账户。其中,最根本的自然资源要素、环境破坏成本与治理成本的市场化定价问题仍无定论,包括资源和环境的物理存量如何转化为经济现值问题;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的经济评价问题;污染损失的评估问题。由于环境要素大部分没有进入市场买卖,如何衡量环境要素的价值始终是争论的焦点。此外,绿色GDP1.0主要做减法,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没有体现在GDP增加值中。
  
  雷明认为,这些因素是阻滞绿色GDP1.0实施的障碍,也将是影响绿色GDP2.0前行的主要原因。可喜的是,经过十余年的沉淀、积累,这些障碍正在逐步破解: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同年12月,中组部出台规定,强调不能仅仅把GDP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

 

信息来源:中国环保科技产业平台


分享到:

友情链接

TEL:
010-84945443
统计代码申请地址:http://www.cnzz.com/